杜甫 秋雨叹三首(其三)

秋雨叹三首(其三)


作者:杜甫(唐)
长安布衣谁比数,反锁衡门守环堵。
老夫不出长蓬蒿,稚子无忧走风雨。
雨声飕飕催早寒,胡雁翅湿高飞难。
秋来未曾见白日,泥污后土何时干。
 
 
秋雨叹三首(其三)【诗文解释】
  路穷则独守一隅,实也不过是暂时的避世,避开内心纠结无解的困愕。将烦忧锁在门外茫茫世界,门内的心还念念不忘欲与其汇合。相比隐居的寂寥,更多是郁郁不平与刻意求静的痛苦。风雨中无忧无虑奔跑嬉戏的孩子却给诗中添了新鲜的颜色。也带来更多的不确定,给人以忧虑的悠长:如此单纯的未来能承受多重的阴霾?外界溢入的雨声和寒意又唤起心中恒久的幽灵,欲“奋翅起高飞”而复深觉身居此困厄、混沌之世。

 
 
秋雨叹三首(其三)【词语注释】
长安布衣:杜甫自谓。
布衣,没有官职的人。
谁比数:是说谁也看不起。
衡门:以横木作门,贫者所居。
环堵:指家中只有四面墙,犹家徒四壁。
老夫:杜甫自谓。
长蓬篙:因不出门,故门前长满杂草。
稚子:尚不懂事的儿子。
胡雁:塞北飞来的大雁。
曾:全诗校:“一作省。”
后土:大地。后,全诗校:“一作厚。”

 
 
秋雨叹三首(其三)【诗文赏析】
《秋雨叹三首》的作者是杜甫,被选入《全唐诗》的第216卷第15首。
这组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(754)秋天,这是第三首,那一年秋天,下了六十多天雨,庄稼歉收,粮食匮乏,房屋毁坏,民不聊生,奸相杨国忠却找来个别长得好的禾苗向唐玄宗报告说:“雨虽多,不害稼也。”杜甫写这三首诗,形象地描述了当时的情景,寓有讽谏之意,表现出很强的忧患意识,堪称“史诗”。

 
 
秋雨叹三首(其三)【名家点评】
  暂无相关点评。

 
 
秋雨叹三首(其三)【作者简介】
  杜甫(712~770),字子美,尝自称少陵野老。子美生于河南巩县(今河南省巩县),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。举进士不第,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,故世称杜工部。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与李白并称“李杜”。其人忧国忧民,人格高尚,诗艺精湛,被奉为“诗圣”。杜甫晚年举家东迁,途中留滞夔州二年,出峡。漂泊鄂、湘一带,贫病而卒。
 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,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,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,内容深刻。许多优秀作品,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,因被称为“诗史”。在艺术上,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,尤长于律诗;风格多样,而以沉郁为主;语言精炼,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。存诗1400多首,有《杜工部集》传世。

 
 
唐诗三百首